“正是河豚欲上时”源于于宋朝文学家苏轼的《惠崇春江晚景》之一,描写的是一幅“鸭戏图”,体现了江南仲春时期的美好景色,这句话的意思是,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,从大海回到江河。
正是河豚欲上时欲的意思是
“正是河豚欲上时”的“欲”的意思是是想要,将要的意思。
欲在古文中的意思
①〈动词〉想要得到;需要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鱼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”
②〈动词〉期望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之南海,何如·”
③〈副词〉将要;将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森然欲搏人。”
④〈名词〉愿望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,从民之欲也。”
⑤〈名词〉贪欲。《六国论》:“暴秦之欲无厌。”
原文
《惠崇春江晚景》
宋·苏轼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篓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赏析
诗的首句“竹外桃花三两枝”,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,几枝桃花摇曳身材。桃竹相衬,红绿掩映,春意格外惹人喜欢。这虽然只不过简单一句,却透出不少信息。第一,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,如果细密,就没办法见到桃花了。第二,它表明季节,点出了一个“早”字。春寒刚过,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,但春季的无限生机和潜力,已经透露出来。
诗的第二句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视觉由远及近,即从江岸到江面。江上春水荡漾,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。“鸭先知”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,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敏锐到春季的到来,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“三两枝”相呼应,表明早春时节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:孟郊“何物最早知?虚虚草争出”,杜牧(一作许浑)“蒲根水暖雁初下,梅径香寒蜂未知”。苏轼学古而不泥,前人诗句的造意,加上自己察看的积累,熔炼成这一佳句。“鸭知水暖”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,画面是很难传达的,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领会,在诗中表达出来。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,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早感觉到春水温度的回升,用触觉印象“暖”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。鸭之所以能“先知春江水暖”是由于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,只须江水不结冰,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。因此,第一了解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类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。这就说明:任何事都要亲历其境,才会有真实的感受。这句诗不只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察看,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。鸭下水而知春江暖,可与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”相媲美,具备见微知著、举一反三的道理。
诗的三四两句: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,这两句诗仍然紧扣“早春”来进行描写,那满地蒌蒿、短短的芦芽,黄绿相间、艳丽迷人,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、欣欣向荣的景象。“河豚欲上”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点,进一步突出一个“春”字,本是画面所无,也是画笔难到的,可是诗人却成功地“状难写之景如在现在”,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季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。苏轼的学生张耒在《明道杂志》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,“但用蒌蒿、荻笋即芦芽、菘菜三物”烹煮,觉得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合搭配。这样来看,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,也是自然而然的。诗意之妙,也有赖于此。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,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、芦苇吐芽推断而知“河豚欲上”,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,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。苏轼就是通过如此的笔墨,把无声的、静止的画面,转化为有声的、活动的诗境。在苏轼眼里,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、静止的纸上图景,而是以内在的深邃领会和精微的细腻察看给人以生态感。前者如画,后者逼真,两者混同,不知何者为画境,何者为真景。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以外的天地,使诗情、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。
“正是河豚欲上时”是哪个写的
苏轼(1037~1101年),宋代文学家。字子瞻,一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。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嘉佑(宋仁宗年号,1056~1063年)进士。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,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,贬黄州。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,曾出知杭州、颖州,官至礼部尚书。后又贬谪惠州、儋州。多惠政。卒谥文忠。学识渊博,喜奖励后进。与父苏洵、弟苏辙合称“三苏”。其文放任不羁,雄浑豪迈,为“唐宋八大伙”之一。
其诗题材广阔,清爽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。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。又工字画。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等。苏轼在诗、文、词、书、画等方面,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获得了非常大的收获。